(精华版)许睿谦等|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投入能否改善资助企业绩效?——战略性慈善导向下的能力构建视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
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投入能否改善资助企业绩效?——战略性慈善导向下的能力构建视角
作者简介
许睿谦(1992—),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阳镇(1994—),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姜怡辰(1994—),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研究员;王超(1964—),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摘要
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企业战略性慈善效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作慈善的方式与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基金会来开展慈善活动并践行战略性慈善的理念。基于战略性慈善导向下的能力构建视角,阐释企业基金会慈善投入对资助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同时剖析企业基金会的能力吸收与整合对战略性慈善效益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基金会慈善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投入相比,企业直接捐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强;当企业基金会的项目领域经验积累水平较高或者其理事会管理团队具备双重治理能力时,慈善投入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强。从能力构建视角研究企业慈善,可以深化对战略性慈善实现机理的研究,丰富慈善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和研究情境,同时对共同富裕进程中深化企业基金会治理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战略性慈善;企业基金会;能力构建;动态能力;能力整合
引用格式
许睿谦,阳镇,姜怡辰,等.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投入能否改善资助企业绩效?——战略性慈善导向下的能力构建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6):63-77.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处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微观企业层面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显性社会责任即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区别于单一捐赠的传统慈善理念,战略性慈善为共同富裕目标下企业慈善的模式升级与效益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引。践行战略性慈善(strategic philanthropy),即企业慈善在促进社会福祉的同时也进一步裨益企业本身,有助于企业积极、可持续地回馈社会。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慈善还停留在单一捐赠阶段,即慈善行为呈现出零散性、随机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策略性与主动建构性的慈善运作。此类模式下,企业慈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有限,同时也难以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慈善资源。
学者们就企业慈善投入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并未形成一致结论。相比于直接性的慈善捐赠,企业基金会如何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战略性慈善的目的?已有关于慈善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大多聚焦于企业的捐赠水平,而忽略了捐赠数字背后慈善运营能力的构建,相关实证研究也未加以区分企业直接捐赠和战略性慈善之间的异质性。企业基金会作为一种组织化运作慈善活动的主体,可通过构建组织治理和慈善运营能力对慈善行为效能产生影响。对于企业基金会而言,在何种能力特征下能够更有效地为企业创造战略性慈善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创新之处
本文基于战略性慈善理论,从能力构建视角阐释建立企业基金会对于企业践行战略性慈善的意义,同时剖析企业基金会的组织能力特征对战略性慈善效益的影响机制。本文从2009—2017年中国1025家发生过慈善捐赠的上市公司中,识别出111家建立了企业基金会的上市公司,并构建相关面板数据集。基于能力构建视角,本文指出建立基金会对于企业提升战略性慈善运营能力的重要作用,并验证基金会慈善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表现的正向影响。本文的可能理论贡献在于:第一,将企业慈善与能力构建视角相衔接,丰富和深化了对战略性慈善实现机理的探索,研究结论揭示了慈善组织形式以及能力构建在战略性慈善中的重要意义;第二,拓展战略性慈善的实证研究边界,不同于大多数研究对企业直接捐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检验,本文探析了企业基金会慈善投入与其财务绩效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第三,丰富了对慈善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权变阐释,提出企业基金会能力吸收与能力整合等特征对战略性慈善效益显现具有调节作用。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下一年度的财务绩效与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投入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结果也表明与建立在企业基金会基础上的财务绩效与慈善投入的正相关关系相比,未建立在企业基金会的直接捐赠更加显著。当企业基金会的能力吸收水平较高,即在项目领域内积累的经验更多时,财务绩效与慈善投入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当企业基金会的能力整合水平较高时,即理事会管理团队同时具备企业和非营利背景时,财务绩效与慈善投入的正相关关系更强。
本文丰富了战略性慈善的研究视角,通过将企业慈善与能力构建相衔接,阐释了慈善能力构建对实现战略性慈善的促进机理,同时也阐释了不同能力特征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相比于零散、随机的直接捐赠,企业基金会在营造公益品牌、提升运营效率以及联结利益相关方等方面具有能力优势。研究表明,通过成立基金会运营慈善活动,是企业构建慈善能力、实现战略性慈善目标的有效途径。此外,本文还阐释了企业基金会的能力吸收与整合促进战略性慈善效益实现的机理。(二)管理启示首先,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优化企业慈善战略。战略性慈善不是单一地开展慈善捐赠行为,而是在企业综合考虑自身竞争领域与市场声誉的情况下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需要企业全面思考何时开展公益慈善、何地开展公益慈善、向谁开展公益慈善以及为何开展公益慈善等一系列问题。在开展公益慈善行为的过程中,企业要考虑自身的能力边界,即在充分尊重自身经济属性与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慈善行为。
其次,高度重视企业开展战略性慈善的能力建构,推动企业慈善理念与范式的创新。在战略性慈善愿景下,企业不能仅仅将认知和决策聚焦于慈善捐赠数字上,还需要更全面地关注慈善能力的构建,进而更合理地制定慈善策略和开展慈善活动。除直接捐赠或资助等传统慈善模式外,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基金会来更加组织化、策略性地开展慈善活动。在企业基金会的运作中,需注重在慈善领域中持续地积累经验,促进能力吸收,从而提升慈善活动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力。同时,强化企业的内部治理能力。利用公益慈善构建可持续竞争力需要有效的组织治理过程,其中,强化慈善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于吸纳具有企业背景和非营利背景的高管与员工进入企业基金会的运作与治理过程。这样有助于实现社会诉求与企业诉求的协同,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战略性慈善效益。(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第63—77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